春泥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天行有常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77

分卷阅读277

    争福利大礼包。

我是个好人,我为自己代言。

——

祭祖那天的场面很盛大,很有当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上人挤人等升旗的风范,也让朱常洛见识到了整个明朝宗室群体到底有多么庞大。

那些有爵位的宗室还好,有些血缘偏远到只有个名头的朱明子孙才叫倒霉,而他们也是数目最为繁多的一群。

讲道理,朱常洛完全不知道那一群衣衫褴褛、比之乞丐尚有不如的远支宗亲,是怎么跋山涉水来到南京这里的。

朱元璋确实给宗室们规定了福利,但是那些亲王、郡王能得到的,剩下的那些只剩下最后一两层爵位的倒霉蛋能得到吗?

虽然是银钱无算,但是大明官方有时候也是比较恶心人的,用的是宝钞来发钱,但是宝钞的信用力、购买力同日后的人民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人家能用真金白银铜钱收的,为什么要用宝钞?

有些就更苦逼了,连宝钞都不发,一张欠条了事,表示日后会补发的,简直令人吐血三升。

所以说宗室们也不是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

至于那些依旧锦衣玉食的宗室们,即使是他们,对于那些血缘已经有了间隔,为了生存而常来乞钱的亲戚,也只会将其当成是打秋风的不速之客,不会有多少同情心的吧。

而依照朱元璋的规定,他的子孙只能混吃等死,士农工商等业皆不许从事,想想也真的是很可怜了。

孝陵外头,离朱常洛他们这一群位高权重的真·龙子凤孙比较远的地方,就有这么一群穷困潦倒的远支宗室。

不管他们是特意来卖惨还是怎么样,反正总算有搞事的借口了。

很多宗室过得不怎么样其实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一件事,但是私底下的默契是一回事,等到真正揭露出来了,放在台面上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宗室们屁颠屁颠地跑过来祭祖可不是真对开国太祖有什么无限的怀念之情,最主要的还是利益动人心。

朱常洛这个皇帝已经松了口,主要和宗室们争斗的是朝中的大臣。

听着他们一群人在那里左一句“太祖祖制不可违”,右一句“莫非太祖狠心至此,连一条生路都不愿给后辈子孙留?还是说,汝等曲解太祖圣意,凌迫宗室?”,只当作看猴戏的话,倒是挺有意思的。

原本就有给宗室们留下制约想法,而且不独独要让朱明这一家吞下好处的朱常洛,趁机开始和稀泥,最后出台的“武事诏”和最初他的想法比还是有所不同的。

诏发之日,彻查全国各军,有吃空饷、虚报名额者,尽皆黜落,凡有志者,皆可参军,以军功召封。

今爵分五品,公、侯、伯、子、男,斩首满百,可封三等男。

凡有爵者,则可裂土分疆,占地满三日,报奏京师,则其土悉赐之。

非有爵者不可裂土,有爵,裂土多寡,悉由自便。

不可倾占他人所得,违者,斩;宗室有违者,则黜落爵位,另寻他人承继。

随诏所附的,还有一部分万国坤舆全图上的内容。

这个时代,地图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但是朱常洛就这么让人将大明其他的邻国乃至于更偏远的国家画了上去。

随着武事诏传开的,还有那个荒诞古怪的遥远的黄金之国的谣言。

当年的马可·波罗用东方遍地是黄金引燃了西方人的热情,朱常洛表示其实他也能反过来这么做不是?

汉朝的时候,促使张骞打通丝绸之路的动力是什么来着?

西域诸国那梦幻般的黄金遍地的景象?还是已经被汉人打服的匈奴人依然日复一日将西域诸国作为奶牛,用其产出补充自身?

不管怎么样,那种人力稀少,千人便敢称国的国家,无论在哪个好战的大国看来,都是能轻而易举收入囊中的东西吧。

至于所谓建州女真,实际上有多少人,朱常洛真的是想想都要笑了。

不算被俘或者依附的汉人、蒙古人以及其他的民族,正统的“满人”——当然,现在黄台吉都没能登上汗位,将建州女真正式定名为“满洲”的事情当然还没发生,不过朱常洛是后世的人,就直接这么称呼了——一直到顺治朝的时候也才五万多,这是所有旗人里满军旗的人口数量,蒙军旗的人先不说,汉军旗的人数最多,几乎是满军旗的四倍。

其实也可以推断一下,所谓的女真,连游牧民族蒙古都比不上,他们大概属于渔猎民族,和历史上金国的女真族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是借了个名头罢了。

努尔哈赤凭借父祖遗留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虽然他手下的人肯定不只十三个,而是起家之初太过寒酸,能用上铠甲的就这么几个人,但是总体人数一定不会太多。

当然了,杀良冒功这种事,若是不严令禁止,详细查探,肯定会有人去做的。

不过朱常洛相信,凭借锦衣卫和东厂的鼎鼎大名,以及某些时候甚至会“钓鱼执法”的严苛手段,还有那些犯错的人的凄惨下场,一定会让这类现象少之又少的。

既然人都聚在南京城,那自然是要把事情先给办好。

浙江科举舞弊案导致朝中文官被牵扯了许多注意力进去,再加上武事诏已经被通过、颁行天下了,文官们的阻拦力度也越来越弱。

事实上,在不溺于党争的时候,文官们都还是挺靠谱的。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朝中有爵位的勋贵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虽然辽东那边裂土分疆的前提是军功封爵,但是他们这种依靠先辈的军功传承下来的爵位也能作数,所以朝中有不少勋贵家族的子弟也都在蠢蠢欲动。

文官们表示自己的心里很苦,内部出问题了不算,边上的武官猪队友还在搞事。

对于朱常洛来说,发布了命令之后,能有成效是最好的,不过他也没想到武事诏发出去之后,这么快就出了结果。

建州女真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了蒙古,蒙古帝国倒是现在还有汗位在代代传承,为了抵抗建州女真的攻势,现任大汗已经不惜和他们的世代之仇大明联手抗清。

讲道理,大明这边是因为内忧外患,蒙古其实也差不多,这么多的部族,所谓的大汗到底还剩多少威慑力,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武事诏发出后,很快就有一批人赶赴了边境。

藩王之流想要自己组织队伍,又不想被人抓住把柄,自然大方得很,而且各地的藩王集结的都是所谓的乡勇,是他们的宗藩所在地的青壮,这样一来,人口压力最起码减轻了不少,为了多拉拢些人,就连福王都出台了一些减免地方上对王府所要担负的粮、炭、薪柴等的税赋的政策,简直让朱常洛大跌眼镜。